距离2024年高考 中考 
Baidu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管理入口
  • 关于对四环节教学模式中“释疑”环节的一点思考
    录入:2014-04-30 08:54:53   更新:2014-04-30 08:57:33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    作者:西科中学   童文婷
     
      学习“导学、交流、释疑、训练”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已有快两年了,我在平时的教学中,一直注意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与课堂之中,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,感觉在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“释疑”环节的效果还是需要进一步琢磨推敲的。
      所谓“释疑”,应该有很多方式,如师生共同释疑,生生相互释疑等,但我认为其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解决问题,还应该立足于“疑”字,也就是说我们所要解决的到底是怎么样的“问题”,在我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,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后,让学生思考或再加以讨论,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,在一问一答中,学生逐步地跟着教师的预设走,最终走到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。这样的课堂教师既是主体又是主导,而学生只是被动的看、听、想、记,完全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;而在高效课堂教学中,教师只是配角,学生是主角;教师是背景,学生是风景;学生之间互相提问,你问,我答,他补充……“一言堂”变为“群言堂”,老师只是走到学生中做谦虚的倾听者、真诚的赏识者、勤奋的学习者、平等的合作者、得体的协调者、有效的组织者。 
      我觉得现代教师要首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,要给学生营造一个‘敢问’的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,使其心理有‘敢问’的安全感”。教师一句温暖的鼓励、一个亲切的微笑、甚至在学生肩头轻轻拍一拍,都会给予学生“无穷的胆量”,燃烧起他们对知识的热望。同时使他们懂得“疑而能问,已知知识大半”的道理,知道只有心中有了问题,才证明你已步入这个知识点的大门。接着就要传授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,引导他们“善问”,比如,从课文的题目、写作背景、行文思路、学习目标、预习提示、新旧知识的联系等中发现问题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,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审视题目,从题目中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?看到题目后又会提出哪些问题?这样的话,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走进文本。学生用心领会、揣摩,教师悉心指导,渐渐地,学生就会提出有价值、与众不同、甚至可使全体同学老师“教学相长”的问题,充分展现出自我的价值,体现出竞争的能力。 
      比如,我们在学习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一文时,当讲解已经进行到最后一句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梁宇同学把重点字词,整句话意思都讲解完后,郭婉怡同学向他提问:“你从“闲”字中,读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?”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,此时,学生已经在理解文本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基础上,又抓住文本中重点的词语来体会,这样,对本文的认识又上一个台阶,达到质的飞跃。梁宇同学对所讲的这个小语段的含义通过课前预习已经了然于心,于是,有条不紊地讲述到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受到冷落的背景,由此又分析了苏轼赏月的欣喜中又略带悲凉、落寞的感慨,以此来感受他豁达、洒脱的性格。郭婉怡同学接着提问:“苏轼的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可以说是“阿q精神”的一种体现吗?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,掀起同学们交流的热潮,思维的火花在激烈地撞击着。最后,我参与其中,稍加点拨,达成一致: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怀民都是清闲的人,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,实际上却为我们俩的行为而自豪——月夜虽处处都有,但当有了懂得欣赏它的人才会有美,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,因为有志趣高洁的我们欣赏它。其次,“闲人”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,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,但是被一贬再贬,流落黄州,有职无权,在他的内心深处,又何尝愿意做一个“闲人”呢?赏月“闲人”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“闲人”的自慰罢了。贬谪的悲凉、人生的感慨、赏月的欣喜、漫步的悠闲,种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在文本中悄然流淌。此时的“闲人”,又何尝不是“阿q精神”的一种体现?要知道梁宇同学在初一的时候,课上总是低着头默默无闻,课后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,很容易被归入到被遗忘的学生中。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,你争我超的思维碰撞,让他变了。积极的表现让我吃惊于他就是以前这个班级的一员。讲台上的他把古文的知识点分析的有条有理,语句也干脆利索,较周密的思维及叙述思维的能力让我再次感到惊奇。 
      课前我有意地在编制导学案时留有“在预习中我遇到的疑惑”这一环节,课上学生在解决这些“疑惑”的同时,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调动下,又会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。课堂上,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,教师作适当引导,师生共同采取多种方式释疑,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,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地在进步,同时心理素质、胆量也在大大增强。 
     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:“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。常有疑点、常有问题、才能常有思考、常有创新。”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,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,与老师或同学共同研讨,合作释疑,久而久之,学生就从无趣中看出有趣,从枯燥中发现闪光点,逐步养成发问质疑的习惯,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。 


    (本文责任编辑:master 网络中心整理发布)
    (本篇内容最后更新于:2014-04-30 08:57:33)

    相关热词搜索:环节 教学模式

    上一篇:“四环节教学模式”的实践与反思(一)
    下一篇:“四环节”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